“陛下,昨日臣还与他谈到了为官之道。”
“他只说了十六个字,但是这十六个字却发人深省。”
“可谓道尽了为官的责任。”
徐溥对杨诚的夸赞可谓不遗余力,大明朝能出现一个实干还有才华的人着实不容易。
他可是非常爱惜人才的。
“十六个字?说来听听。”
弘治皇帝好奇的问道。
“民生为本,特色兴业,教育助力,百姓保障。”
徐溥把昨日杨诚的话又重复了一遍,一字一字说的很慢,想让弘治帝听的更清楚一些。
这十六个字就像一柄柄重锤敲击着弘治的心脏。
“大善!”
“这杨立言的话当真是字字珠玑,句句警言。”
“如此的话,不如把他外放历练一番如何?”
弘治帝听了杨诚那十六字为官之道,就已经有了这个心思。
不过徐溥听了弘治帝的话,沉思了一阵,才说道。
“陛下,现在外放的话,为时过早,不若等他高中进士。”
“臣听闻他曾是小三元,想必高中进士只是时间问题。”
“届时再外放,也算名正言顺。”
弘治帝点点头,徐溥考虑的更周到一些,不会让朝堂上的人抓住什么把柄。
“如此便听徐卿的吧。”
聊完正事之后,徐溥便告辞了。
武英殿内,弘治帝又拿起那本奏折看了看。
倒是一个鬼才,只是不知道他对于户部之事有没有什么了解。
大明虽然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可是内里却是十分空洞,加上连年灾荒不断。
国库的银子已经入不敷出,这些年都是在贴补他自己的内帑,现在他也没有多少钱了。
看了看一旁几本催着赈灾款项的折子,弘治帝揉了揉额头。
正发愁之际,一位身着燕居冠服的女子从武英殿外,端着一碗参汤走了进来。
那女子来到弘治帝身前,把参汤放在桌案上,转身来到弘治帝身后,伸出手给弘治帝轻轻的揉着额头两侧。
“先喝一碗参汤吧。”
“龙体要紧。”
弘治帝伸手抚上女子的手,微微笑道。
“你有心了。”
说完端起碗喝了一口,又放下。
张皇后一边给弘治帝舒缓着额头,一边问道。
“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内阁那些老臣处理不了?”
弘治帝拿起一本奏折,展开后,叹了一口气。
“哎!还不是钱的事情。”
“这赈灾的奏折跟雪花一样,多不胜数。”
“朝廷哪有那么多银子啊。”
“内阁那边又在催。”
“难办啊!”
张皇后看着自己夫君发愁的样子,有些心疼,缓缓揉着弘治帝的额头,说道。
“要不找我那两个弟弟问问,看看他们有没有银子。”
弘治帝连连摆手,张皇后能说到这个份上,就足见她为自己着想了。
只是他哪里好意思去跟张皇后的娘家人要钱。
再想想别的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