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我们上一次讲到“感应篇”这个经题。“太上”,一般指太上老君,老子。而这些圣贤人的教诲都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太上”其实也指我们的明德、性德。人随顺性德,会有很殊胜的感应。我们常说,“心净则国土净”,清净的心与性德相应,感的就是一真法界。
我们也提到,人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十法界的种子就生了。所以真正了解感应的道理,对自己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不敢疏忽。每一念、每一个言行,都像一颗种子,有一个善因、善种,就感善报;有一念恶因、恶心,就会感恶报。感应就像大自然的种植一样,你种了一颗种子,迟早会开花结果。所以,俗话又讲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很多人就紧张了,“那我以前种了这么多恶的种子,怎么办?”感应还有一个重点,叫“强者先牵”,哪一个种子最强,就先开花结果。我们现在一心向善,这个种子就先开花结果。以前造了很多恶,我们那时候还不懂,而且造恶是一个恶的种子,恶种子要有缘,就好像一颗种子,要给它施肥、浇水,它才会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假如我们不给它这个缘,就不会现果报。所以从今以后,假如都是善念善行,这个缘强,就能先现好的果报。这个道理了解之后,就不会恐惧了。
我们也必须很冷静地来观照这些道理、观照自身。为什么呢?感应是随时随地的。我们学完《了凡四训,改过有三种心非常重要:耻心、畏心、勇心。自己过去造的恶不少,才感来现在的境界。所以就提醒自己,要转,要改过迁善。所以我们遇到这么殊胜的缘分,自己好好把握,这个缘就可以接上了,所谓“强者先牵”。
有自知之明才肯下功夫。我们提到感应,“惟人自召”,每一个人都有印象,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呢?是跟戒定慧相应,还是跟贪嗔痴慢相应呢?这就必须冷静思考了。不是说读过圣贤经典,这一生就能得力了。这一生能成就、能得大力,还是只能结个缘,靠自己决定。
我们再冷静观照,我们现在的善念,比起三五年前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对人的恭敬、对人的关怀、对人的谦退,这些都是“感”。假如退了,那我们得冷静了。怎么克服呢?这就彰显了熏习的重要。熏习的时间不够,正念提不起来,被习性、业力给牵着走了。一定要熏到明理了,明理了一定会依教奉行。为什么我们听了以后,“惟人自召”都清楚,恶念还是止不住?实在讲,理还不够透彻。道理想通了,绝不敢懈怠,绝不敢减少熏习的时间。
我们观察历代很多修学的人,他们跟着善知识,十年二十年都不离开,这是给我们表演啊。他跟着善知识,每天熏习,不敢懈怠。除非他自己有成就了,才出去弘法利生。有的已经有成就了,还不出去,一辈子跟着善知识,给大众表法,不长期熏习,伏不住烦恼。其实这都是让我们正视一点:要有自知之明。
这个时代,我们拜科技所赐,随时可以亲近善知识。现在光碟很方便,我们可以随时熏习。光碟一放,很重要的,至诚恭敬的心去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熏习的过程也是对治习气。对治什么习气呢?懈怠的习气,没有恒心。下定决心,前几天熏得比较用力,可能过一个礼拜就开始懈怠了。而且也调什么习气呢?调不恭敬的习气。我们看师长讲课的碟,可能一开始非常恭敬,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边听边打瞌睡。所以夏莲居老先生劝我们,“修行须打破自欺一关”,这个话非常深刻啊。我们不观照自己的心,观照自己的状况,要打破自欺,几乎不可能。观照到这个情况,就代表我们的恭敬心已经退了,懈怠的心、傲慢的心现前了。甚至于听课几年了,还边听边怀疑这样讲对不对。
这个时代有科技的便利,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福报,熏习的功夫一定不能少。这个时代不熏习,起不了观照能力。所以一有时间就要精进,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很多烦恼就来了;唯有精进才能生定慧,六度里面讲的,精进、禅定、智慧。有定力了,才能不被境界转。没有定力,我们的人生就像俗话常讲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们一起学习《感应篇,这也是珍惜我们此生最大的福报。但祸福相倚,是珍惜这个福,还是糟蹋这个福,玩弄、消遣?这个祸福,还是“惟人自召”,就看我们自己下的功夫了。
好,我们开始进入经文。我们看第一句:“太上曰。祸福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