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智媒小说 > 其他类型 > 感应篇四十九讲 > 第5章 释题:随顺性德,感来美好人生

第5章 释题:随顺性德,感来美好人生(1 / 2)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感应篇”,这是经题。“太上”是尊称,尊称道家的始祖老子。传说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头发就是白的,道德学问又很好,所以称他为老子。他的本名,姓李,名耳,号老聘。

我们儒释道三家的教诲都是非常相应的。为什么呢?因为圣贤人的教海都是性德流露,是相通的。人假如有分别执着,就会比高下,就会觉得不同。清朝雍正皇帝看到儒释道的学子产生很多分别、执着点,所以写了一篇《雍正皇帝上谕,里面就提到,“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都是教人断恶修善,都是圣贤人性德流露来的。

“太上”,我们深入这个称谓,太,指至大,其大外;上,就是至高。至大至高,也是对性德的赞叹。太上,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真心流露的时候,就是这么做人处世的。真心,用一般俗话讲,就是每一个人本有的良心、良知。所以我们遵从《感应篇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不这么做,就是违背自己的性德。

世间人都强调要聪明一点,很多父母也希望把孩子教聪明一点。其实小孩能保持天真,反而是好事啊。俗话讲,“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聪明,事实上,所思所想违背性德、违背《感应篇,其实是被自己误了。违背性德是最吃亏的事情。随顺习气,对他人的伤害小,对自己的伤害最大。而遵从《感应篇的教诲,随顺性德,一念清净。违背性德,每一念是“感”,感来境界,就是“应”。所以,人这一生最值得珍重的,丝毫不能掉以轻心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精神、思想。为什么呢?用感应的道理,我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我们一念善,有没有感应?有。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印证会有什么发生,但是这个时代,什么人最有福气呢?老实听话的,相信圣贤教诲的,就得大利益。这个时代能受益的,相信圣人说的话,相信“圣言量”。圣贤把真理告诉我们,至于走哪一条路,“惟人自召”,要靠我们自己。俗话讲:“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相信了,进入解、行,真正去实践了,自己也会证入,感应就现前了。

佛经也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时时六度存心,感菩萨法界;了解苦集灭道,了解人我空相,是罗汉,是声闻道;了解十二因缘,是辟支佛,缘觉道。十二因缘,就是人为什么会轮回的原因所在。人很容易产生爱,爱之后,就要去取,就执着,要占有,这就是轮回心。所以人能放下占有,不去贪爱,就不会困住了。不过,这个能力不容易。

我们冷静想想,我们起心动念、一言一行,跟五戒相不相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持的是心戒。从相上,是讲杀害;从心上,是指不恼害众生。我们非常暴躁、强势,就很难不恼害众生。所以,我们要谨记师长强调的,“学儒,要学孔子”。孔子是温、良、恭、俭、让。像夫子的风范,才能持好五戒,才能“不杀”。

温,温和,处事柔软。良,善良,善解人意,不会常常记人家不好的,留在心中的都是人家的优点跟付出,不计人家的过失,“恩欲报,怨欲忘”。而且,厚道,就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恭,恭敬,对人,尤其修学,要从恭敬心培养起。佛家讲“礼敬诸佛”,儒家讲“毋不敬”。俭,节俭,时时想着节省下来的财力物力,能够让更多人受用。节俭,就接近仁慈心,时时都能把他人放在心上,希望他人多一些受用。让,谦让、礼让、退让。这是孔子的修养。

师长讲“内修五德”,就是以夫子做榜样;“外修六和”,跟人相处能守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我们知道,种种问题的根源是人心,人心有教化了,一转善念,问题就化解了。而且“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最起码四个人以上依照六和敬真做出来了,人一接触,就佩服,善根就流露了。所以只要真榜样出来了,人心就会转。没有真正做出来,世人就会想,“那都是讲一套做一套”,对于圣贤的教诲,不容易产生坚定的信心。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最新小说: 逆命坠魔 钢铁瓦砾 百家姓的故事 春夜(先婚后爱 1v1) 论逃婚的後果 【耽美】操了一个吸血鬼[H] 所有下雨天(1v1 夺妻) 扮猪吃老虎 絮絮如霏(母子) 汉文字的起源故事 -- 每日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