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华的改变,是305宿舍有目共睹的。
他几乎断绝了所有过往的莺莺燕燕,那辆华兴r11的副驾驶座,似乎专属于李晓彤。
他甚至开始认真思考未来,这种感觉对他而言陌生而珍贵。
恋情平稳地度过了两个月。
一个周末,李晓彤郑重地邀请刘振华去她家吃晚饭。
“我爸妈想见见你。”她说这话时,脸上带着一丝羞涩和紧张。
刘振华非常重视这次会面。
他穿着简约得体,带上精心挑选却不显浮夸的礼物。
李晓彤的家是典型的香港中产家庭,住在九龙塘一栋整洁的公寓楼里。
她的父亲是教育局的高级公务员,沉稳严肃;
母亲是钢琴教师,温婉优雅。
那顿晚饭的气氛客气而略带审视。
李父问及他的专业和未来规划,李母则更关心他的家庭和品性。
刘振华应对得小心翼翼,绝口不提自家的泼天富贵,只说是普通商人家庭。
他能感觉到,李晓彤在父母面前极力为他描摹出一个积极、可靠的形象。
离开时,李母私下对李晓彤说:
“彤彤,这孩子模样谈吐是不错,但总觉得…有些飘忽,不够踏实。你要多留心。”
这句话,像一根细小的刺,留在了李晓彤的心底。
但她看着身边为了这次见面紧张准备了很久的刘振华,看着他眼中显而易见的诚意,还是选择将这份不安压了下去。
不久后,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李晓彤所在的学院有一个极为珍贵的赴英国牛津大学交换生名额,为期一年。
无论是学术资源还是对未来履历的提升,这都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机会。
“振华,我…”李晓彤告诉他这个消息时,心情复杂,既有兴奋,也有不舍。
“这是好事啊!”刘振华虽然心中不舍,却也为她高兴,
“一年而已,很快就过去了。我可以去看你,我们还可以写信、打电话。”
八十年代的国际长途虽然昂贵,但对他不成问题。
离别前的日子甜蜜而伤感。刘振华送给她一个精致的传呼机(和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想我了就呼我,或者写在日记里,回来给我看。”
机场送别时,李晓彤眼眶泛红,用力抱了抱他:“等我回来。”
最初几个月,越洋电话和信件维系着两人的感情。
但渐渐地,刘振华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李晓彤的信变短了,电话里聊起牛津的新生活、新朋友、新思想时越来越兴奋,而对他描述的港大生活,似乎渐渐失去了共同语言。
时空的距离,开始显现出它残酷的一面。
一年时间终于过去。
时间来到了1985年。
刘振华精心打扮,怀着激动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前往启德机场接机。
他设想过无数种重逢的场景。
当李晓彤随着人流走出来时,刘振华一眼就看到了她。
她变了,气质更加沉静自信,穿着也带了些英伦风格。
她身边,还跟着一个同样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年轻男生,两人正微笑着交谈,男生还帮她推着行李车。
那一刻,刘振华的心猛地一沉。
李晓彤看到他,笑容顿了顿,随即走了过来。
“振华。”她打了个招呼,语气有些客气。
“晓彤,欢迎回来。”刘振华努力维持着笑容,目光看向她身边的男生。
“这位是?”
“哦,介绍一下,这位是陈文浩,我在牛津的同学,也是香港人,刚好同一班机回来。”
李晓彤的介绍自然得体。
陈文浩伸出手,笑容温和:“你好,常听晓彤提起你。你们聊,我先去取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