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鉴话音刚落,众人便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尚书大人这问题问的挺偏门啊,火铳这东西兴起并没有多久。”
“对于它了解的人本来就不多,更何况是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
.....
一些人不免为杨诚捏了一把汗,也有一些人准备看杨诚的笑话。
毕竟送个礼还不足以把他们拿捏。
不过他们的笑话却是看不成了。
因为这问题对于杨诚来说,可谓是娃娃看病,不过他可不想如此简单的回答他。
他想要的效果是,直接震慑住这些人。
于是说道。
“我大明朝火铳是以引燃火药,靠着火药的爆发力击发铅丸顺着火铳管射出。”
“不过此种火铳射击太慢,在阴雨天也不能使用,这是缺点之一。”
“再就是铅丸发射之后,精度不够高,射程短,这是缺点之二。”
“然后才是火药的填装量不稳定,引起哑火或者炸膛,这是缺点之三。”
“此三者为我大明火铳主要的缺点。”
这番话一说完,在座的众人不点头,交口小声议论纷纷。
“是啊,承安伯说的正是火铳的缺点。”
“还说的如此全面。”
“没想到承安伯年纪轻轻,竟然对火铳如此了解。”
“当真了不得。”
......
曾鉴轻咳一声,众人才安静了下来。
对于杨诚的这个回答他非常满意,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点点头说道。
“不不,想不到伯爷竟然也是精通此道。”
“让老夫着实佩服。”
“只是伯爷说了这些,那对于火铳的改良可有什么方法,不妨说来听听?”
杨诚沉思了一会儿,抬头看了一眼众人,才缓缓说道。
“这其一,想解决阴雨天和射击慢的问题,其实也简单。”
“现在的火铳是以火绳点火触发火药从而推出铅丸射击。”
“这火绳的燃烧和点火就需要一部分时间。”
“如果吧火绳用燧石来取代,配以火镰,通过燧石与火镰的击发,点燃药池中的火药从而射出铅丸。”
“如此岂不是大大减少了火绳燃烧和点火的时间。”
说完杨诚又取过一张纸,在上面详细的绘制了燧发枪的原理,包括扳机联动火镰网,配合燧石夹,擦动火镰,引燃药池的详细结构。
众人听着杨诚的讲解,配合这图纸中的结构,哪里还能不明白,简直就是显而易见。
待杨诚介绍完之后,众人对眼前这个年轻人可以说是心悦诚服了。
完全没有了之前的抱怨和轻视。
这种方法让他们来想是决计想不出来的。
曾鉴此刻也终于明白弘治帝为什么让他来协助工部改良武器和船只了。
这哪里是协助啊,分明就是来教他们的。
杨诚讲完第一个弊病的改良之后,又开始说第二个。
这第二个火铳的弊病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火铳的管内没有膛线,导致射出的铅丸不会旋转。
所以方向也就很随意,射程也短,这其实就是自旋稳定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