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杨诚的眼神不禁复杂了起来。
他取过册子,随意翻了几页。
这.....
没想到这位伯爷写的东西还挺简洁,比朝廷那些老臣的奏折可容易理解多了。
想起那些朝臣的奏折,弘治帝就经常说,言之物,又臭又长,通篇废话。
但是眼前这企划书,条例清晰,而且前面还写了梗概,可谓是一目了然。
这种书写方法当真是独树一帜。
“新奇!新奇!”
何鼎嘴里不住的称赞着。
合上册子之后,才说道。
“既然伯爷已经准备好了,那咱一定按照伯的这企划书来执行。”
“届时如果有什么需要伯爷帮忙,还望伯爷不辞辛劳。”
杨诚拱拱手,说道。
“一定一定,陛下交于的事情,不敢懈怠。”
“如此那咱就不打扰伯爷了。”
何鼎把册子揣进怀中便起身朝杨诚告辞。
杨诚把他送出了府门,看着他上轿离开之后才转身回府。
心中却有些不舍。
毕竟那都是自己的心血,现在相当于白送给弘治帝了。
也不知道赚了钱,这皇帝会不会分自己一份儿。
哎,就当为了天下苍生了,能力所及,尽力而为吧。
不用去国子监之后,杨诚后面的时间就富裕了起来。
不过他也没放下自己学问,毕竟他还是要参加科举的。
只有科甲正途出身的人才会被朝廷上的官员承认。
何鼎带着杨诚的企划书回了宫,交到了弘治帝的手里。
因为弘治帝对于杨诚的项目实施颇为好奇,所以让何鼎事巨细的向自己汇报。
手里翻着杨诚的项目企划书,弘治帝渐渐看的入了迷,连桌子上正在批改的奏折都忘记了。
这些东西确实新奇,弘治帝连连感叹。
因为弘治帝不想让张皇后帮忙,所以张皇后最近也是比较发愁,倒不是为了灾民。
毕竟那些灾民跟她还隔得很远,而她发愁的是弘治帝近日以来身体越来越差了。
弘治帝才二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但是现在的样子却让人忧心不已。
她端着一碗参汤来到武英殿,见弘治帝不知在看什么,眉头竟然出奇的没有皱起。
看脸上似乎还有淡淡的笑意,不禁暗暗称奇。
莫不是赈灾的事情解决了?
一旁的内侍见张皇后来了,正要行礼,却被她制止了。
张皇后端着参汤来到书案前面,示意内侍下去。
这些内侍得了吩咐便悄悄退了出去。
张皇后静静地把参汤放在一旁,凑到弘治帝的身侧好奇的看向他手里的那本册子。
大明第一人民银行项目企划书....
这名字好奇特.....
这是张皇后的第一印象。
弘治帝正看的入神,忽然发现眼前投下的阴影,不免抬起头,正看见张皇后正瞧着自己手里的那本册子。
张皇后见弘治帝抬起头来,便把一旁的参汤端过来,温声说道。
“陛下,先喝碗参汤吧。”
弘治帝放下手里的册子,接过参汤,微微一笑,指着桌上的册子说道。
“这是承安伯写的企划书。”
“确实有意思。”
“想不到让朕头疼了这么久的钱的问题就被这么一个小小的银行给解决了。”
“这后面还有许多新奇有趣的项目,都能给朝廷带来收益。”
“当真是解了朕这些年发愁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