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鸡鸣过头遍。
杨诚就起床了,吃罢早饭,回到里屋,又写了一本字帖放于书桌上。
出门前对苏锦儿嘱咐了几句。
“你的事情我会处理好的。”
“相信我。”
小姑娘点点头,便目送杨诚出了院子。
去县城的路上,杨诚一直在打喷嚏,不知道是不是昨日淋了雨,身子有些感冒。
他还担心苏锦儿会不会发烧,半夜起来好几次,摸着小姑娘的额头,体温还算正常。
自己也放心不少。
到了学堂,看了一眼赵元的位置,没有人。
想必是昨日挨了鞭笞,身子下不了床,估计十天半个月都不会见到他了。
倒是省去不少麻烦事。
坐到自己位子上后,边上一个同窗凑了过来,小声说道。
“杨兄,昨日你在公堂上的表现我都看到了。”
“真可谓是狄公在世,几句话就把那赵元说的言以对。”
“看着他那吃瘪的样子,真是解气啊。”
说完一脸崇拜的看着杨诚。
杨诚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年轻的学子,有些印象。
县试与他互保的五个学子其中的一个。
名字叫徐有顺,年纪和杨诚差不多,生的白白净净,五官比较柔和。
品性正直,读书勤奋。
不过学堂都传他是私生子,好似这传言也与赵元有关。
听说三年前,他母亲带着他来到这个县城,寻了一份布行织工的伙计,两人就定居了下来。
印象中,这个徐有顺每日都是最早一个来学堂,走的最晚。
一开始学堂里面的同窗对他都还不,后来不知哪里传出说他是京城一位老爷的私生子。
因为在京城待不下去了,所以他娘才带着他来到了这个小县城。
这件事被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好像传这话的那人亲眼看到似的。
所以一些同窗渐渐的就对他疏远了。
毕竟读书人都是很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但凡一点损害自己名声的隐患,都会躲的远远的。
不过杨诚却不在意这些,他觉得这人首重品性,其次才是才华。
虽然有人奉行有教类,但是这有教类的人也得心怀一颗正直善良的心。
或许有人会说他圣母。
但是,心怀仁善,坚守本心的一往前,最终成就大道。
这就他。
杨诚。
为人处世的准则。
杨诚朝着徐有顺笑了笑说道。
“天理昭昭,因果循环。”
“那赵元也是自食其果。”
徐有顺连连点头,说道。
“杨兄说的是,所谓道法自然,顺应其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那赵元在县城为祸这么多年,可曾想到会有今日之报。”
“一想到他在家中哀嚎的情形就忍不住想笑。”
杨诚看着徐有顺心道,又是一个被赵元坑害过的读书人。
两人聊了一会儿,刘夫子便进来了。
扫了一眼下面的学生,目光在杨诚的座位停了一会儿。
然后才说道。
“今日的题目是。”
“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下学之前交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