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面提到“人能弘道”,为什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说拿着四书五经就能教化人,是人能把道力行出来,让人生信心,让人感动。现在这个时代,人不看到真实的好样子,你要让他相信,不容易。现在的人疑心比较重,但不能怪他,他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道德说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你不只不能怪他,还要怜惜。这个时代,因为我们读书人没有言行一致,造成大众不信任道德学问,是我们的责任啊!
我们今天要扎三个根。当前,扎因果、《感应篇的根。我们自己有没有信心?以至于我们要期许自己,奉行《感应篇,要给大众信心:受持《感应篇,身体不好的,身体变好了;求不到儿子的,生了个白白胖胖又有智慧的儿子。人心很有意思,你拿着故事给他看,明朝、宋朝……他一看,“又没有现在的,那是古人做得到,现在做不到了”。所以为什么要承先启后?每一代都有真正做出好样子的人,才能代代有信心。
诸位同仁,这一代谁做啊?你们都不配合一下。哦,我知道了,因为刚学完《了凡四训“谦德之效”,是吧?你们只是在内心里面说,“好,就由我来做”,是吧?你们比较谦退,没有说出来,我可以理解。历代奉行《感应篇得真实利益的故事太多了。我们要发愿力行其中的每一句教诲。一个人发愿,一念遍虚空法界,都会有感应。行自己发的愿,要及时去做。我们常说,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行孝,还有行善。我们及早行善,生命中的业力很快就能转变了。想行善,可是没有尽心去做,“一日常到,方知梦中人”。修学最怕的,死魔啊!
所以行愿要及时,而且,愿力要大过业力,那就可以真正利益人。再讲具体一点,什么是愿力大过业力呢?遇到一切时一切处都先想别人,不为自己。念念为人着想,人的愿力慢慢就超过业力了。我们当下跟人相处,时时保持这样的态度,贪嗔痴慢自自然然就淡了。
大家要了解,真正有道义、有情义,就要多活几年。为什么呢?身边的亲朋好友,这一生跟你有缘,《量寿经里面讲了,“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期”。这一生命终了,各奔东西。可是假如珍惜这一生亲人朋友的缘分,尽心尽力修学,经教融通,赶紧把三个根的道理给亲人朋友讲清楚。要有这个志气,好好把握这一生这么难得的缘分,这是真正报我们亲人的恩啊!包括你活得越长,对晚辈好的影响就越多。当然,也是让这个时代的人看到奉行三个根、奉行《感应篇的殊胜效果。
杭州汪源,家里很穷,又没有子嗣。他发愿助印《感应篇,诚心祈求母亲不生病、能高寿,祈求能有子嗣,对得起祖先。后来,确实如愿以偿。所以,一个人如何能感动天地?孝心、诚心。我们这一生,有没有祈求父母健康长寿?我们断恶修善,福报给自己的父母享,这样的心都没有发过,说什么大慈大悲,利益众生?这是没有根基。孝心是爱心的根本所在。所以我们也共同发愿,真正奉行《感应篇,让父母健康长寿。
所以,古人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要承先启后。而且《感应篇对我们修学是非常关键的基础。慧命成就有三个最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转恶为善;第二个阶段,转迷为悟;第三个阶段,转凡成圣。第一个阶段,做人的基础。《感应篇讲转恶为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讲得非常仔细,是断恶修善非常完整的一本经典。转恶为善,我们就能转祸为福。
我们学习《感应篇,会把《感应篇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的故事跟道理都融到我们的课程里面来。《汇编包含儒释道重要的教诲。印光大师把《了凡四训《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本书,印了超过三百万册,就是为了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学《感应篇,加上《汇编,等于是把儒释道的精髓学了一遍。所以我们以至诚的心,求儒释道三家圣人加持,每天一起来共学,以他们为榜样来奉行。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