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开始一起来学习师长讲解教诲的《感应篇。
大家都很熟悉锅漏匠的公案。谛闲老法师跟锅漏匠是小时候的玩伴,中年之后,锅漏匠觉得人生很苦,就找谛老,要出家。谛老觉得他年龄大了,在佛寺里面有很多活要干,而且戒律也比较严格,都要遵照那些作息,怕他受不了。可是锅漏匠坚持要出家,最后,谛老答应他了,不过跟他说:“你既然要出家,那就要听我的。”锅漏匠说:“我一定听你的。”结果谛老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庙,然后就教他一句佛号,念就对了。结果他念了三年,站着就走了,手上还拿了几个现大洋,连后事都不愿意麻烦别人。
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很多心境非常值得我们效仿。比如他老实听话。谛老叫他念佛,他连念佛会怎样都没有问,他相信谛老会给他最好的方法。他没有当场要什么结果的急功近利的心,他就是老老实实,没有丝毫的怀疑。
那我们想一想,现在要找这样的学生容不容易?师长也常提到,第一次去拜见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提到三个条件。在修学的路上,比方说我们听经听半年一年,我相信每一个人道理都懂不少了。但是,几句是落在我们的心上,进而付诸实践?这才是我们能得的利益。李炳南老师说,只能听他老人家一个人讲;要看的书,要他老人家同意;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这第三点,把我们的傲慢放下,有傲慢没法修学。
师长之前是跟章嘉大师学习,跟方东美教授学习。章嘉大师是当时的高僧,连跟章嘉大师学习都得放下,不然心里面会留一个印象:我可是章嘉大师的学生。是不是?有这个心态,就随顺习气了,跟人相处,就显得姿态比较高。所以修学,真的要时时观照这一颗心才行。
跟着大德学习尚且要懂得放下,几十年来,都是这些习气把我们搞得乱七八糟的,我们还不肯放下,还不肯随顺圣贤、随顺师长教诲,那这一生修学,只能结个善缘,落个印象,要成就,就不容易了。
所以守这三个原则,效法锅漏匠,最重要的就是老实听话。为什么呢?因为师长是过来人,一看就知道我们在修学的路上最缺什么。听话了,就得利益。
我们现在根基不牢。我们听师长讲扎根,听多久了?可能也几年了。学《弟子规,我记得应该是二○○○年左右师长就在强调了,那我们什么时候才重视三个根的落实呢?师长劝我们五十多年了,结果我们一句都不肯做,真的就对不起老人家了。师长现在最强调的:把儒释道三个根扎好。因果伦理道德,根基一定要稳。我们今天不能保证我们这一生到底能够影响多少人(当然是好的影响),但最起码,我们期许自己是一个好弟子的样子,依教奉行。我们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弟子,社会大众会认为,师长老人家的学生就这个模样,师长老人家的教诲也有问题。那我们不只落一个没有依教奉行的罪,还加一条,把师长老人家都拖下水了。真的,师长所受的很多毁谤,是因为我们弟子没做好。《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能做不好,对圣贤教育、对师长老人家都是一种玷污。人有这种期许志气.才有向上的动力。修学的大根大本就是孝亲尊师。我们为什么。不能精进,不能提升?孝亲尊师的根不足了。这是一个人性德的根本所在。
今天师长劝我们扎好三个根,是对我们这一生慧命大慈大悲的关怀.而且,印光大师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经大力倡印《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因为了解到我们没有这个根基,烦恼伏不住。师长讲:“了解因果规律,人不敢作恶。”因为了解到连起心动念都有因果,起一个恶念,就感恶果来了。
我们学君子、学贤人、学圣人,这是有志气的人、自爱的人,不希望这一生空过。《论语讲:“不知命,以为君子。”护好个人的慧命,首先要有高度的警觉性,深信因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懂得克制,不能起邪念、恶念。再延伸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在当前的社会,假如不能提起一种使命感,那我们的慈悲心也不在了。慈悲心相对的一面,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当前社会变成这样,我们还坐视不管,悲心不足。
《量寿经中有提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我们能欢喜接受正知正见,怎么还在烦恼中?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